本书放眼更加长远的未来,以大尺度的历史观考察检察发展路径,认为公诉权应成为当之无愧的检察核心,公诉权是检察制度的源头和归属,是检察制度的灵魂,应当以强大诉权回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召唤,将庭审打造成检察制度的发言席和宣传栏,以自组织的管理模式理顺检察内部激励体系,在法庭上强势回归,使公诉人成为人格化的检察制度,以指控立德、立言、立行,以思想力、语言力、行动力赢得实实在在的公信力,将以往分散用力的检察布局向诉权方向集中,以专业化细化诉权分工,以诉权为核心整合检察职能,打造检察核心竞争力。重新诠释公诉权内涵,将公益诉讼注入其中,使公益诉讼与指控犯罪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双轮驱动。
北京市检察院公诉部首批入额检察官
,设计并组织研发刑事公诉出庭能力培养平台
,执笔起草《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起诉书制作的规范意见》,
参与编著《检察机关刑事起诉书制作要义》,
“法律读库”公众号2016年度十大作者之一
检察再出发
刘 哲 著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检察再出发 / 刘哲著.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ISBN 978-7-302-50860-1
Ⅰ. ①检… Ⅱ. ①刘… Ⅲ. ①检察机关 工作 研究 中国 Ⅳ. ①D926.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78629 号
责任编辑:刘 晶
封面设计:汉风唐韵
版式设计:方加青
责任校对:宋玉莲
责任印制:宋 林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 量 反 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印 装 者:三河市铭诚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70mm×240mm 印 张:18.25 字 数:254千字
版 次:2018年9月第1版 印 次:2018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9.80元
———————————————————————————————————————
产品编号:078851-01
献给我的母亲
推 荐 序
百年风云变幻,检察制度几经沉浮,终因法治而勃兴。面对三重改
革叠加,检察将向何处去?刘哲检察官发出深沉的历史之问,并给出了
自己的思索和方案。纵观全书,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位年轻检察官身上难
得的历史胸怀和现实责任,字里行间折射出他的司法理性和检察情怀。
本书是用心之作、良心之作,我愿推荐给各位读者。
——樊崇义
这是一本随笔集,是法律人思考法律问题的随笔集,也是一位检察
官从公诉的角度思考法律前沿问题的随笔集。本书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对问题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读者将有较大的启迪。
——陈瑞华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固然对检察改革再出发至关重要,处于办案一线
的检察官本着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解
决思路,对于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刘哲检察官不
满足于日常办案,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为检察改革尤其是公诉工作
提出了许多见解,值得一读。
——周光权
从公诉理念到司法制度,从警检关系到法治机理,《检察再出发》
一书纵横交错,视角多元,文字流畅,引人入胜,全面展示了一位善于
反思又勤于写作的检察官的思想世界。能办案、能写诗、能作文、能出书,
在刘哲身上,体现出新一代检察官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
——车浩
序
刘仁文[1]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刘哲检察官的《检察再出发》即将由清华
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邀我作序,我欣然从命。a
我与刘哲的相识缘于2012年在镜泊湖召开的一次死刑研讨会。彼时,
蒙蒙细雨中,我们夜游镜泊湖,大家谈到我刚出版的一本随笔集《法律
的灯绳》,并各自对灯绳的含义作出自己的解读。当晚回到房间,收到
刘哲给我发来的一首词,记得里面有“细雨林间慢行,胜过把酒言欢,
灯绳勾心弦”这样的美句。此后,我与他一直保持联系,并不时收到他
发来新的诗作和文章,我们还曾共同研究过强制医疗的司法程序完善等
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我经常在一些公众号和报刊上读到他的各类文章,
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洋洋洒洒,比如收入本书的同名文章《检察再出发》
就将近两万字,这似乎违反了公号文章的一般格式,却也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据说累计点击量超过了15万次,引起不少检察机关领导的重视。
现在,作者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翻阅本书,我有以下几点突出印象:
一是厚重的历史感,浓浓的检察情怀。检察之所以要再出发,是因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原
挂职副厅长。
检察再出发VI
为检察制度处在三重改革叠加的历史关口。作者从百年检察制度变革的
历史视角和各国检察制度本源的比较法视角出发,发出了“检察向何处去”
的追问,其给出的答案也发人深省:“放眼更加长远的未来,以大尺度
的历史观考察检察发展路径,公诉权应成为当之无愧的检察核心,公诉
权是检察制度的源头和归属,是检察制度的灵魂,应当以强大诉权回应
以审判为中心的召唤,将庭审打造成检察制度的发言席和宣传栏,以自
组织的管理模式理顺检察内部激励体系,在法庭上强势回归,使公诉人
成为人格化的检察制度,以指控立德、立言、立行,以思想力、语言力、
行动力赢得实实在在的公信力,将以往分散用力的检察布局向诉权方向
集中,以专业化细化诉权分工,以诉权为核心整合检察职能,打造检察
核心竞争力。”他还主张,要重新诠释公诉权内涵,将公益诉讼注入其中,
让公益诉讼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战略增长点,使公益诉讼与指控犯罪
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双轮驱动。这些思想,体现了一名一线检察官的
历史情怀和法治理想。
二是内容覆盖面广,时空跨度大。从内容结构看,作者由公诉到检
察再到司法体制最后到法治机理等宏观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我国公诉工
作和检察体制放到整个司法体制和依法治国的事业中去考量;从时间跨
度看,上至对检察制度本源的探讨,下至对未来之法的展望,当然重点
还是放在当下;从国别看,作者立足我国,放眼世界,如从“重庆纂江
虹桥垮塌案”中法院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罪名的变更这一问题谈起,引发
对诉因制度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考察。
三是有问题意识,行文接地气。例如,作者在《即席发言的意义》
一文中,指出过去存在的我们熟悉的法庭场景:一个公诉人经常闷头完
整宣读完好多页书面的公诉意见,法官也不好意思打断,有时公诉人甚
至还会在答辩提纲中翻找答辩意见。作者认为,这一看似检察机关优势
的做法,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已经成为一种劣势,
鉴于此,公诉人应提倡和锻炼即席发言。他认为即席发言有五个好处:
一是尊重;二是自信;三是现场呼应;四是更好地抓住重点;五是给人
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说说公诉腔》等文中,作者批评了某些公诉人
在法庭上那种“总感觉有点端着”的语态和话术,认为这种“煞有介事”
的气势和姿态不能产生令人心悦诚服和直达人心的效果,反而容易使人
产生做作和疏离感。与此同时,他也肯定和表扬了另一些公诉人好的做法,
如尊重被告人、重视沟通理性、平和有耐心等。
四是从司法规律出发,不迷信权威。针对有人提出起诉书宜简洁,
甚至有知名专家主张“一句话起诉书”,作者认为,“一句话起诉书”
体现了侦查中心主义下的庭审形式化和效率优先原则,随着庭审实质化
程度的加强,起诉书应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叙述性。如果说判决书要把
“理”说清楚,那么起诉书就是要把“事”说清楚。对于起诉书的篇幅
来讲,应该服从叙述性的充分展开,“事”没说清楚,不能停笔。此外,
作者还提出“我出庭我做主”,认为对领导定好的出庭方案,出庭公诉
人完全可以根据庭审的变化而调整,唯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他还针对
司法实践中的汇报,提出“司法官的汇报艺术”这样一个命题,认为需
要从语言、能力、个人品格和担当等方面来掌握好这门实用艺术。
五是尊重人性,弘扬人性。书中随处可见人性字眼或与人性相关的
表述,如作者提出,公诉人首先是人,是人就要有人情味,所谓不忘初心,
公诉人的初心就是人性;司法规律与人性规律相通,人性是法治信号的
强化器。从此出发,作者呼吁重视被告人的认罪悔罪,也对冤假错案的
酿成表现出无尽的痛。他提出“我们办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
机械理性的执法方式只是司法伦理的最低水准,只有倾注情感,才能闪
烁人性光辉。这些话语令人感到温馨和鼓舞。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自媒体文章合集,它体现的是刘哲检察官对一系
列检察制度和法治问题的认真思考,不少地方带有对检察制度本源性问
题和方向性问题的探讨。其行文表述带有较强的口语属性,不同于一般
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平实、真切、直击人心的语言把复杂问题讲得深
入浅出。我相信这些文字的系统整理和出版,一定会引起更多有识之士
的思想共鸣或碰撞,为推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应
有的贡献。
是为序。
检察向何处去
改革如羁旅,何处是归途?
作为检察官,总感觉像是法治国的异乡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检察制度凡二百年,风云变幻,浩荡已成世界大势;中国检察上百年,
跌宕起伏,但终因法治而勃兴;检察改革数十载,兜兜转转,站在历史
的十字路,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出生于法兰西,身世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中文名字来自东瀛,
我们被称为革命之子,我们涤荡了旧世界,因为我们代表了人民的名义、
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法治的血液。我们在侦查与
审判的山谷之间,辟出一条检察之路,从此才有了控审分离的现代法治,
支撑法庭成三角构造。正因此,这也是一条法治之路。这条路不是流水
线中可以简省的一环,它是法治的中枢神经,牵连四方,传导着正义的
讯息。如果中枢神经被切断,我们只能卧床不起。
我们身在何方?
我们处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正因为复杂,对法治的渴求才格外
强烈。法治就是统御复杂社会的超级算法,这种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出
了人力的负荷。我们处在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个人的权利诉求、影响
力都在加速增长。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网络化、城市化、规
模效应正在推动社会变化呈指数级加速。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
时代。其实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拐点,我们只是刚好处于加速期。
我们向何处去?
我们的脚步不敢慢下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对方向。我们必须根
据司法规律配置有限的检察资源,整合核心职能打造拳头型检察产品。
我们不是在套用经济学,只是借鉴经济学的理性思维,以用户为导向实
现司法效能的最大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就是为了增加灵活性、
体现法治产品的人性属性,案件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是一个个检察官
办案办出来的,让能听见炮火的人去指挥战斗,让直面法庭的人做出决定,
我们才能对法治的胜利更有信心;专业化、精细化是为了植根于本土资
源创造更加精致的法治产品,适应社会的多元化、法治需求的个性化,
这就是法治的供给侧改革。
让我们再出发。
我们扛着法治国的大旗再出发,其道路必然是曲折的、渐进的,但
其前途也必将是光明的,因为它是司法规律的回归,是检察官天然使命
的回归。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一次迟到的“归来”。我们的出发并
不是在权力分配的蛋糕上博弈,只是在努力寻找日渐迷失的本我。司法
责任制改革也是一场司法官人性的解放运动,就是要打破无往不在的行
政枷锁,像实现“包产到户”用价值规律来引导人性一样,用司法规律
来引导司法官的人格,实现我们一直期待的每一个个案的公平正义。
我为什么要书写这些?
因为我们对这份职业爱得深沉。
刘哲
2018 年7 月26 日定稿于西直门
刑法 11
价格: ¥0.90
刑法 298
价格: ¥0.00
刑法 163
价格: ¥0.00
刑法 19
价格: ¥5.90
刑法 13
价格: ¥0.90
刑法 9
价格: ¥4.90
刑法 14
价格: ¥0.00
刑法 184
价格: ¥0.00
刑法 156
价格: ¥5.90
刑法 40
价格: ¥6.50
刑法 14
价格: ¥1.90
刑法 7
价格: ¥0.90
刑法 32
价格: ¥13.90
刑法 19
价格: ¥6.90
刑法 5
价格: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