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章问题意识与理论面向
节从“中华民国”到“中华民国宪法”:问题意识的
提出与转换
一、问题基点:政治学视阈中的“中华民国”问题
二、问题意识的转换:必要性、可行性与实现路径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意识之展开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理论面向的释出
一、两岸主权争议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二、宪制史的发展变迁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三、两岸关系现状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的论证结构
一、主权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背景与前提
二、历史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纵向视角
三、两岸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横向视角
第二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主权面向
节两岸主权争议:实践面的解析
一、大陆方面对两岸主权关系的政策叙述的历程演变
二、台湾方面对两岸主权关系的政策叙述的历程演变
三、两岸各自政策叙述中“一个中国”因素之比较
第二节两岸主权争议:理论面的困境与挑战
一、“一个中国”框架的主权意涵:逻辑构成与内在偏差
二、“主权分裂论”的挑战:发端背景与理论形态
三、“主权重叠论”的迷雾: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主权背景的再确认
一、两岸主权争议的风险应对:实践与理论面的分析
二、作为两岸主权争议“临时平衡点”的“九二共识”:历史
回顾与发展趋向
三、缓和两岸“主权争议”的策略路径:从争议焦点到
“去主权化”
第四节“治权”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一、“治权”概念史研究
二、两岸对“治权”及相关概念的应用之比较
三、“治权”概念不适用于解决“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问题
第三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历史面向
节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国宪法》之制定与
废除(1945—1949)
一、1945年政协会议:《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宪缘起
二、1946年“制宪国大”的召开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三、国共内战的爆发与《中华民国宪法》在大陆的废止
第二节1949年后“中华民国宪法”的历史定位研究
一、1949年后“中华民国宪法”历史定位的分析逻辑与分析工具
二、事实分析:《共同纲领》的制定及其宪政意义
三、理论建构:内战的中止与政治决断实效性的“外力阻却”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政改革”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
定位问题的蜕变
一、“宪政改革”前“中华民国宪法”在台湾地区的变迁
二、“宪政改革”的展开及其对“中华民国宪法”的影响
三、“宪政改革”的“法统”意义及其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
问题之影响
第四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两岸面向
节“中华民国宪法”的维护一个中国框架
功能之考察
一、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文本规范的“一中性”分析
二、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一中性”的“二律背反”及其
演变逻辑
三、运用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一中性”资源的必要性、可行性与
应用策略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在岛内的政治功能之考察
一、作为“政治根本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二、作为“权利保障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三、作为“认同整合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两岸交往中的功能之考察
一、政治对立下的两岸交往:历史与现状
二、两岸“先经后政”交往模式下被搁置和掩盖的“中华民国宪法”
问题
三、作为两岸交往中“待解决问题”的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
现状与展望
第五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形成与应用
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策略的基本思路及其内涵
一、认识论基础:两岸主权统一与政治对立条件下的认知
二、方法论建构:适用范围与适用方法的精细化构建
三、本体论界定:理论描述下法理定位策略的提出与展开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的可实现性论证
一、政治与法律风险及其回应
二、可接受性及其提升方式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其他模式之比较
一、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一中三宪”模式
二、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中国台湾地区基本法”
模式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宪制-治理”模式
第四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两岸政治关系
发展
一、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 “一个中国”法理共识的形成
二、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两岸“国家认同”的整合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一国两制”在台湾地区具体
实现形式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