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序言
前言
1 绪论
1.1 郊区研究的新方向
1.1.1 中国郊区化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1.1.2 郊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1.2 城市研究的行为论基础
1.2.1 关注动态与过程导向
1.2.2 关注城市生活与社会公平
1.3 郊区生活方式的研究框架
1.3.1 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1.3.2 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的关系解读
1.3.3 理论框架
1.3.4 生活方式类型的测度指标
1.3.5 研究特点
2 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活方式
2.1 生活方式的概念
2.2 经典城市社会学的生活方式理论
2.2.1 城市与城市生活方式
2.2.2 郊区与郊区生活方式
2.3 新城市社会学的生活方式理论
2.3.1 “社会马赛克”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2.3.2 社会-空间互动视角下的生活方式
2.4 生活方式与行为
2.4.1 生活方式与越轨行为
2.4.2 生活方式与日常行为
2.5 小结
3 时空行为视角的生活方式
3.1 时空行为研究经典理论
3.1.1 行为主义地理学
3.1.2 时间地理学
3.1.3 活动分析法
3.2 时空行为研究的核心概念
3.2.1 时空路径
3.2.2 时空弹性
3.2.3 活动时空密度
3.2.4 活动空间
3.3 时空行为视角的生活方式理论探索
3.3.1 时间地理学: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的互动关系
3.3.2 活动分析法:生活方式与宏观背景、微观行为的关系
3.4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生活方式实践进展
3.4.1 应用行为指标测度生活方式
3.4.2 利用生活方式群体解读行为模式
3.5 小结
3.5.1 制约机制的实证分析需要加强
3.5.2 时空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是新趋势
3.5.3 生活方式测度需要增加活动因素
4 研究区域与调查方法
4.1 研究区域的选取
4.1.1 北京的郊区化过程
4.1.2 案例区域的选取
4.2 基于GPS的时空数据采集方法
4.2.1 日志调查问卷设计
4.2.2 基于GPS的时空轨迹采集
4.2.3 基于互联网的活动-移动信息采集
4.2.4 调查实施
4.2.5 数据管理
4.3 样本社会经济属性
4.4 核心变量及其测量
5 基于家庭类型的郊区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5.1 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5.1.1 中国城市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5.1.2 家庭类型与行为差异
5.1.3 家庭类型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5.2 家庭类型与时空弹性
5.2.1 不同类型活动的时空弹性
5.2.2 整日的时空弹性特征
5.2.3 时空弹性的-周差异特征
5.2.4 家庭结构对时空固定活动参与的影响
5.3 家庭类型与行为的时空间结构
5.3.1 整日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
5.3.2 不同活动的持续时间特征
5.4 小结
5.4.1 生活方式的性别差异正在增加
5.4.2 家庭具有行为的自我协调机制
6 基于移动性的郊区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6.1 汽车所有权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6.1.1 城市汽车所有权增长趋势
6.1.2 汽车所有权与行为差异
6.1.3 汽车所有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6.2 汽车所有权与日常活动-移动行为
6.2.1 整日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
6.2.2 活动地点的集聚特征
6.2.3 活动点的距家距离特征
6.3 汽车所有权与活动空间
6.3.1 活动空间特征
6.3.2 汽车所有权对活动空间的影响
6.3.3 汽车使用情况与活动空间的关系
汽车所有权与汽车出行距离
.1 整日汽车出行距离影响因素
.2 通勤汽车出行距离影响因素
.3 非工作汽车出行影响因素
6.5 小结
6.5.1 汽车使用对提高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6.5.2 探索城市空间结构对汽车使用方式的影响
7 基于职住空间的郊区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7.1 职住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7.1.1 郊区化与职住分离
7.1.2 职住空间、建成环境与行为差异
7.1.3 职住空间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7.2 职住空间的双锚点模型
7.3 郊区居民的通勤特征
7.4 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
7.4.1 衡量指标
7.4.2 通勤效率的群体差异
7.4.3 模型分析
7.5 职住空间对工作日晚间非工作活动的影响
7.5.1 工作日晚间家外非工作活动的差异分析
7.5.2 职住空间对工作日晚间非工作活动参与的影响
7.6 小结
7.6.1 郊区居民的通勤圈具有多元化特征
7.6.2 郊区居民个体通勤效率较低
8 基于时空行为的生活方式类型研究
8.1 基于时空行为的生活方式类型划分
8.1.1 选取指标
8.1.2 因子分析
8.1.3 聚类分析
8.2 生活方式群体的社会经济属性特征
8.2.1 家庭属性特征
8.2.2 个体属性特征
8.2.3 职住空间特征
8.2.4 社会经济特征小结
8.3 生活方式群体的活动-移动模式特征
8.3.1 时空路径
8.3.2 活动点密度
8.3.3 非工作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8.3.4 出行时间
8.3.5 活动-移动模式特征小结
8.4 小结
8.4.1 郊区空间的日常生活功能需要加强
8.4.2 城市空间对郊区居民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8.4.3 中国城市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具有独特性
8.4.4 生活方式差异提供了一个划分居民类型的视角
9 时空行为与郊区生活方式研究的未来
9.1 时空行为视角的生活方式研究创新
9.1.1 构建时空行为视角下的生活方式理论
9.1.2 分析生活方式的“空间-社会-技术”制约机制
9.1.3 探索生活方式郊区化的研究路径
9.2 日常行为与生活方式研究的展望
9.2.1 构建行为-空间互动理论体系
9.2.2 拓展空间公平研究的主题
9.2.3 深化主客观结合行为机制的分析
9.2.4 开展面向规划的行为预测研究
图表来源
中国城市郊区化进入重视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理解郊区化与居民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郊区和制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从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的关系出发,构建基于时空行为的郊区生活方式理论框架,刻画和解释当代中国大城市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基于2012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一周的GPS时空轨迹与活动日志数据针对北京市郊区居民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了家庭类型、汽车所有权和职住空间对居民时空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郊区居民生活方式类型的划分,得到五种特色鲜明的生活方式群体,以揭示大城市郊区的多样性。本书可以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交通行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也可供对时空行为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