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PDF电子书全17册,由文物出版社1989至2012年陆续出版。
《中国石窟》丛书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编成,共17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还发表各石窟群的内容总录。全书依次为:《敦煌莫高窟》5卷,《巩县石窟寺》1卷,《克孜尔石窟》3卷,《库木吐喇石窟》1卷,《永靖炳灵寺》1卷,《天水麦积山》1卷,《龙门石窟》2卷,《云冈石窟》2卷,《安西榆林窟》1卷。
《中国石窟》是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国平凡社合作出版的大型彩色系列图书。A4版精装,由中日两国著名学者夏鼐、宿白、金维诺和长广敏雄、冈崎敬、东山健吾等组成编辑委员会,各有关文物考古单位负责编辑,两国学者分工撰写论文,从1980年12月开始,在北京和东京两地陆续出版中日两种文版。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起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中国石窟》丛书相当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和论文等研究参考资料,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水平,印刷精美,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出版界合作的成果。出版以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瞩目。
《中国石窟》书目: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1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2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3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4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5
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1
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2
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3
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1
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2
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1
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2
中国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石窟 库木吐喇石窟
中国石窟 永靖炳灵寺
中国石窟 巩县石窟寺
中国石窟 安西榆林窟
《中国石窟》序言:
中国的石窟寺----长广敏雄(日)
开凿山崖营造石室〈洞窟〉,丨其中安放宗教偶像,供僧众礼拜和修行,这样的神圣处所就是石窟寺。在亚洲,多山的印度是它的发源地。最早的石窟与佛教无关,这种非佛敉的石窟在奥里萨邦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大小共三十五个,其年代则是从公元前二世纪,延续到公元一至二世纪。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与营造上述非佛教石窟的同时,佛教石窟也在公元前二世纪开始营建,大部分开凿于西印度,特别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山中。早期佛教石窟相当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最盛期则是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往往在一处山崖开凿几窟到十几窟,多则三十窟左右(其代表如阿旃陀,有二十九个窟〉,也有的超过百窟,如康希利石窟。印度的石窟寺,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支提窟〈祠堂窟〉,以审堵波《佛塔〉作为礼拜的主体,雕凿在洞窟的后部。另一类是毗訶罗窟〈僧院窟〉,备有僧众起居的住室,窟内中央辟为厅堂。后来又在窟室的后部另加安放佛像的佛堂,向着支提窟与毗訶罗窟相结合的形式发展。阿旃陀的第1窟是其明显的实例。这两类窟型,是古代印度佛教建筑的两种形制在石窟构造上的直接应用。在盛期(公元五至六世纪)的石窟寺里,不仅雕出佛像及浮雕,而且在窟壁和窟顶之间画满了华丽的壁画。这些印度佛教石窟,由五、六世纪的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到八世纪告终。代替它的是源起手古代印度的印度教石窟寺,或者是新出现的耆那教石窟寺,八至十世纪的埃罗拉石窟是它们的代表作。
印度石窟寺的特色在于,在安排具有建筑意味的内部空间的同时,,也保持了正面美丽的外观,因而可以将它们看作石构建筑物。在这一点上,同中国石窟寺前面设有砖筑(砖砌体,如伯子克里克石窟)或木结构建筑物的方式相比较,有佛教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中亚,并逐渐东移,于二至二世纪左右传到中国。在兴都库什山的南侧,可以远远看到有53米和25米高大石佛的巴米羊(阿富汗境内)石窟群。由帕米尔髙原往东,塔克拉玛干大沙溴之北,处在天山南路(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库车县之间〉的绿洲城镇克孜尔附近,保存着数处大石窟群。克孜尔石窟总数236个(参阅《文物》一九七七年第二期〉,据说其中有75个洞窟保存良好。关尹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年代,今天尚难确知;但可估计,它在伊斯兰教“统治”该地区时起,即已衰落。正如前述,印度佛教石窟始创于公元前二世纪。佛教较早传到中亚,在丝绸之路的各处绿洲建立起佛教寺院;模仿印度构筑形式的石窟寺,也有可能在早期就已经开始营造。可以这样认为,天山南麓,特别是古来称作银山,相当于北纬42度、东经88度的山系以西的地方,从公元三至四世纪,佛教文化已经在那里扎下了根。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的佛教美术史学者八‘格林维德尔和八,封“勒柯克及其后继者2‘瓦尔德施米特在他们详细的报告中,推断克孜尔石窟群的开创年代为公元500年前后,并认为它是对于犍陀罗佛教美术的继承,而且受到印度佛
教美术的强烈影响。可是,对那种不考虑中国古文献或其他资料而推断的年代,当然是需要加以更正的。报告中还指出,除克孜尔石窟群之外,在库木吐喇千佛洞和森木塞姆、马扎伯哈、克孜喀拉罕等地,还分别保存有72个和52个、34个、46个洞窟。从洞窟数量看,克孜尔显然是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最为兴盛的地方。到了八世纪,唐风壁画西传,西域画风曾一度销声匿迹,这也是不容忽略的。克孜尔和库木吐喇石窟的石质均属砾岩,不适宜雕凿佛像。这种情况与中亚几乎是相同的。在制作佛像时,一般不用石料和木材,而代之以加绘彩色的泥塑。这是因为从犍陀罗后期开始,制作塑像的技术推广到了中亚,于是在这里生根、发芽。用壁画装饰石窟是贵霜王朝和印度的传统,就近还继承了巴米羊的式样。
支提窟及毗訶罗窟的窟型中亚化了,既以覆钵形代替了塔式,窟内凿成中心方柱,方柱正面安置本荨的塑像,僧众绕方拄右旋,进行礼拜活动。据最近的报告(《文物》一九六二年第七、八期〉称,在克孜尔第47窟中发现了高达16米的大佛塑像的遗痕,引起人们的惊异,可以想象得到它与巴米羊大佛像的关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窟群,只限于大沙漠的北侧。银山山系以东的吐鲁番地区,也就‘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高昌国文化范围内,有伯子克里克石窟群,总共造窟57个。从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开始,兴盛期是在游牧的维吾尔族南下后的髙昌维吾尔时代(九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按中国的历史分期,相当于晚唐至宋代。它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绿洲城石窟寺最后的精华。
佛教文化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一步逐渐东进的时候,敦煌正好是进入古代中国中原腹地的门户。敦煌〈甘肃省〉,共有洞窟492个。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寺就是在这里开凿的,那就是公元366年的乐傅窟(现已失存)。继其后的,是据传北凉王沮渠蒙逊创建的凉州石窟,可能指的是河西走廊上张掖附近的马蹄寺石窟群,特别是其中的金塔寺窟,也可能指的是酒泉附近的文殊山石窟群。同样,在河西走廊武威附近的天梯山石窟中也有早期的洞窟。距兰州不远的永靖县炳灵寺石窟群,具有所谓利用天然洞穴的特征。在其第169窟的壁面上,发现了包括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年号在内的墨书题记。它是迄今为止中国石窟中已发现的最早的墨书题记。此外,在甘肃省东南端天水县境内有麦积山石窟,其精美的塑像和壁画更使人为之瞠目。公元五世纪的头二十五年中,高僧昙弘和玄髙曾经在该胜地隐居,可见于记载。有关甘肃省诸石窟的新内容,是近三十年中国各调査队的辉煌成果。以敦煌为西端的河西走廊,从五世纪初依次建造的早期石窟中,小型“禅定窟”颇引人注目。这样选择在深山谿谷面临溪流造窟掸居,可能是僧众们为了摆脱那时当权者的管辖而为,与印度毗訶罗僧众所采取的情趣全然不同。至于这是否与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有关,尚待今后去探讨。
另一方面,以彩塑和壁画构成石窟的西域方式(以克孜尔为典型),亦是甘肃省各石窟群的共同特点。这从沿丝绸之路由西而东的佛教文化潮流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现象。然而,汉帝国自公元前一世纪初,已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汉魏文化向西传播到了敦煌。因此,西域式的石窟寺中还掺杂进来了汉魏传统文化的各种因素,也是不应忽视的。
中国的十大石窟介绍:
中国石窟1-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卓越无比的云冈石窟是天下闻名的中国“石窟三圣”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毽陀罗和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全长1000多米。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多达5.1万余尊。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各具特色,可谓佛教造像的艺术长廊。
昙曜是北魏的僧人,开创了云冈石窟的昙曜石窟。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而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放眼云冈,在其最东端,环绕着一条山沟。山沟之上有“龙王庙”,故当地人又称之为“龙王沟”。这里就是云冈石窟的东区开凿有4个洞窟,考古学家又将其在洞窟编号中排列前位,叫做“东四窟”。
第五窟的名字叫“大佛窟”,其形制与早期的云冈洞窟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主佛高大巍峨,令人敬畏,仅端坐的两膝距离即达15米,仅右手中指长也达2.3米,是云冈石窟最高造像。可谓是云冈所有后世彩绘佛像的最佳一例。
第6窟与第五窟的形制完全不同,是云冈石窟雕刻设计最精细、内容最丰富、造型最繁多的洞窟,由于其中心位置有塔柱,亦称为“塔庙窟”。
然而,第六窟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佛教故事,内容完整、主题突出、雕刻精美、金碧辉煌,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经典之作。
往西去就到了第7窟和第8窟。这是一个呈长方形的、具有前后室双窟,只是二者之间有一堵大石山墙相隔。据称,这是云冈中期开凿最早的洞窟,虽然在人物造像及其雕刻风格与早期石窟联系密切,但在洞形制、壁面艺术设计布局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更令人惊奇的是,两个洞窟的前面敞开着,从上至下空无一物,再加上他们各自后室的墙壁做底线,正好构成一个放倒了的大“山”字。
因与9窟成双,所以10窟的空间形态、题材造型、设计理念、布局结构、艺术风格等,有着一种异窟同式的深切感受。第10窟,室前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的石雕,构图复杂、精巧华丽,引人注目。
如果说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那么,走进云冈12窟,那就是漫步在一个音乐舞蹈艺术的大广场!前室窟顶是飞天世界,他们是佛国的舞者,是圣境的灵性。轻松与愉快、飘逸和自如,是那样让人如醉如痴!这些古代乐器弥足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13窟。主尊交脚弥勒菩萨高达13米,在云冈石窟的大佛序列里,排名第7位。当年的艺术家们,巧妙地给他设计和雕凿了一个双身承托力士,既起到支撑大像手臂的力学作用,又显示了突出艺术装饰的效果。
昙曜五窟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编号为16~20窟,是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其规模宏大、造像雄伟、气势磅礴,集世界佛教石窟造像精华、聚东西石雕艺术典范,以集群式和系统化的方式来完整地建构一种洞窟模式,并且以佛陀帝王化的方法来完成了佛教石窟艺术的最高主题——人佛合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典型的国家信仰与国家文化工程;是佛教石窟艺术中系统性最强、完整性最好、历史真实性最为显著的一组经典石窟;它所揭示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标志着佛教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顶峰的到来。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北魏王朝开凿云冈石窟之后,这种石窟艺术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这个顶峰的标志,就是云冈石窟的20窟的露天大佛。大佛身姿伟岸、胸部厚实,身体略加前倾,更显居高临下、威武慈祥。只是人的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的一种反映。它折射了一段历史 、一个民族生活的辉煌与灿烂。它最大程度的体现了云冈石窟早期雕刻的艺术精神,所以被称之为云冈石的代表作。
西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又一个集群和又一种风格,是不可缺的精美篇章!具体所指即地21窟~45窟,共有25个编号洞窟,另有一些附属洞窟。虽然西部窟群的规模大大缩小,但其艺术发展变化却呈现了较强的势头。云冈前期造像体态雄健、高大庄严,中期则繁华典雅、绚丽祥和。到了晚期,这种气象已经不见了,接着而来的是清净淡雅、沉寂肃穆,佛像造型越来越显清瘦、修长、柔弱,所以叫其为“秀骨清像”十分贴切。
云冈石窟造型宏伟、形象生动;其衣冠服饰、建筑格调、音乐舞姿、图案纹样、人物造型、表情刻画等,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史以及文化艺术,均提供了丰富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资料。
云冈石窟 ,魅力无穷!敬爱的朋友们,如您亲临其境,定会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惊叹!定会被古人的巧夺天工之作而折服!
中国石窟2-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
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由开石窟开发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通用,后来就叫成“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春秋时期因盛产美瓜,称“瓜州”。唐代因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州”。汉唐以来,丝路商旅往来频繁,敦煌成为出西域和入长安的要道,因居于丝路咽喉之地,可谓一方重镇,时村坞接连,鸡犬相闻,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佛教和其艺术自西域东传以此为第一站,因此佛塔遍地,市集繁荣,据文献所载元宵灯节的盛龃斡诔□玻湫耸□梢于一般。白杨、新疆杨像一根根鸡毛毯子般,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几厘米。
莫高窟石壁是一种砾岩,要在上面雕像雕石是不行的,雕不出来。因此莫高窟的雕像是泥塑的,再涂上彩色。
莫高窟的彩塑艺术在敦煌艺术中成就最高,不同时期的塑像都各有特点。从北魏到北周是彩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佛像的形象受南朝人物形象的影响,塑像显得骨骼洁秀。隋唐是莫高窟彩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彩塑中数量最多的是观音像,造型以现实人物为蓝本,显得很有生活气息。观音的形象也由男性形象转为女性形象,体态丰满,肌肤细腻,只是为了表示佛教人物无性别之分,才给观音画了两撇胡须。
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画连接起来,长达25公里。在这样一个长而多的画廊里,从十六国经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壁画,展现了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出现了一派“满壁风动,天云飘忽”的佛国风光。还有人们打猎、织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人世间的画。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旅,唐河西节度使张仪潮浩浩荡荡出行的队列,也出现在那些五彩缤纷的壁画中。这些壁画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堪称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
莫高窟的壁画是莫高窟艺术中的瑰宝,并与彩塑融为一体。壁画的内容主要包括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传说、帝王生活、装饰图案、对佛教教义的宣扬等。大量的民俗、民风画,更是古代敦煌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这些壁画历经千百年风沙的磨蚀,依然色彩鲜艳,金碧辉煌。洞窟的四周画满了菩萨、仙女、飞天,尤其是飞天,造型生动,线条刻画细腻,衣带的纹路轻盈流畅,就像要飞起来一样,号称“天衣飞扬,满墙风动”。
敦煌的砾岩在墙上雕不了东西,结果就是糊上泥巴,然后在上面作画,表现的内容比石雕要丰富要细致。敦煌气候干燥,而且又很少人去,所以塑像和壁画过去的保存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破坏是极少的。
中国石窟3-榆林窟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现存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艺术呈显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而榆林窟无论从内容、绘画风格,还是艺术水准方面,都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和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加充实了这座宝库的内涵。
中国石窟4-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位于洛阳市南12.5公里处。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这一。龙门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
就其营造史看,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这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武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在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学士关于描写龙门风光的诗词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题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包”,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如今的龙门,满山翠柏、郁郁葱葱。流泉飞瀑,蔚为奇观。1962年,雄伟壮观的龙门大桥造成通车,飞架龙门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犹若彩虹卧波,使龙门的水光山色倍添光彩,点缀得山河更加秀丽,龙门正以它的秀丽山光水色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赞美,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来参观游览。
中国石窟5-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约40公里处的麦积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绵历1500余年。现有洞窟龛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誉。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以形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即开凿于山崖之上,原本互相连属,唐开元年间当地地震,遂将石窟分为东、西两崖,中间部分蹦毁。
西崖存窟龛140个,主要为西秦、北魏及西魏的作品;东崖存54窟,北周、隋唐及以后的作品多集中于此。麦积山石窟大部分是隋唐以前的作品,以七佛阁、万佛洞、牛儿堂、寂陵等最为著名。第4窟创建于北周,又称上七佛阁,为麦积山最为精彩的一窟。窟内第1-5龛龛眉上的五组飞天,为我国古代唯一的绘塑结合的作品,既富于立体感和真实感,又具有空灵飘逸的特色,实为石窟艺术品中的佳制。第127窟的壁画居麦积山石窟之首,所绘维摩诘经变气势恢弘,技法圆熟,被认为是后世维摩诘大型经变画的滥觞。窟中还有我国现存最大、最早、最为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壁画,以及周穆王拜见西王母这种本土题材的作品。麦积山石窟泥塑讲究以形传神,神形俱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世俗化倾向。麦积山地区因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向为陇上旅游名胜。
中国石窟6-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兰州西南80公里处,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当你乘艇浏览过万顷碧波、水天一色的刘家峡水库之后,向西在水库的悬岩上便可以看到炳灵寺石窟。石窟共有34个洞窟,149个佛龛,石雕、泥塑800躯,壁画900平方米。
它创造于西秦建弦元年(公元420年左右)是明代的一大佛教胜地。其中有一尊雕塑在岩壁上的坐佛,形体高达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北魏艺术工匠的高超技巧。
“唐述窟”(羌语是“鬼窟”)是炳灵寺众多洞庭湖窟中年代最早、空间最大的一个洞窟。窟内的壁画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笔力挺拔,线条流畅,具有鲜明的西贵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石窟7-响堂寺石窟
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邯郸市新市区,始建于北齐年间,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响堂寺分南北两窟,相距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尊。窟内石雕精美,构思巧妙。其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殿阁亭楼依山而筑,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北响堂寺石窟在新市鼓山之腰和村东,筑于高峻的峭壁悬崖之间,分南、北、中三组。其中,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外观颇似楼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内共有佛像151尊,坛上坐佛高近4米,庄重敦厚,雄伟轩昂;刻经洞因内外壁上满刻经文而得名,是研究书法和佛教历史的天然宝库。
北响堂山下有常乐寺废址,遗存宋朝石经幢二座。前有平面八角形古塔,形似九层而实为五层,是响堂寺石窟的醒目标志。
南响堂寺石窟在鼓山南麓西纸坊村北,滏阳河北岸,有石窟七座,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层。其中,华严洞最大,高4.9米,宽深均6.3米,共有佛像1,228尊,因洞内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千佛洞保存最为完好,共有佛像1,028尊,洞壁佛像鳞次栉比,窟顶满布飞天浮雕,形态生动,精致典雅。窟区前有清朝修建的正殿、配殿和楼阁等建筑群,窟区西南还有宋塔一座。殿宇宝塔与石窟相映,耸立于青山之中,十分壮观。
响堂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位置,是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两种石窟艺术风格连结点。
中国石窟8-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石窟(或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西距库车73公里,东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但是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与拜城之间的木扎特河谷北岸的明屋达格山山麓,这里距库车约70公里,距拜城县克孜尔乡约9公里。
库车与拜城一带古称龟兹,是古西域36国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佛教很早就传入这里,大约从公元3、4世纪开始,佛教徒就在这里建立寺院,开凿石窟,前后相继长达约600年的营造,使这里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石窟群,至今这里仍有236个大小不一的石窟。这些石窟的主要用途,或为供奉佛菩萨,或为僧人居住,或为储藏物品,或为安葬圆寂僧人的遗骸,但大多是为供奉佛菩萨的。由于年代久远,石窟中的塑像基本无存,但却留下了近万平米的壁画。遗憾的是这些壁画中,完整的壁画少之又少,还有近1/4的洞窟的壁画约500平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德、日、英、法、俄等国窃取。德国盗走最多,面积达300多平米,现存柏林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藏有几片。
可以说克孜尔佛教艺术对中国西北以及中原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开凿石窟最早,开创中国佛教石窟之先河,为后来的佛教石窟开凿提供了模板。而且从印度来传经布道的僧人大多经过这里后再到西北或中原,所以这里也是印度佛教传到中国西北、内地的中转站。
这里还出过一位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被誉为中国佛典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重要人物——鸠摩罗什大师。经他翻译成的汉文佛典共35部,约300余卷,可以说早期中国佛教在南北朝后迅速发展、壮大,与鸠摩罗什大师的佛经翻译是分不开的。佛法僧三宝中,佛经是人们认识佛教、了解的唯一或重要途径。由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信、达、雅、准,至今仍被奉为嚆矢,今日佛教徒每天课诵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典都出自鸠摩罗什大师之手。
那次我们是从库尔勒前往克孜尔的,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我们上午8点多从库尔勒出发,下午2点来钟才到库车,在库车匆匆吃了午饭,又继续赶路。正好赶上那里在修路,一路上,我们的车基本是在河道里行驶的,颠簸前行,异常艰难。一路上,到处是光山秃岭的雅丹地貌。到下午5点多才到达克孜尔石窟,好在新疆太阳下山要比内地晚好2、3个小时。
石窟坐北朝南,前面一片湖光山色,渭干河从石窟前流淌而过,石窟的西南是一个水库。尽管参观的游客不多,但是我们仍被分成每10人一组,由当地导游带领上山前往石窟参观。虽然有200多个石窟,壁画面积约1万平米,但是那时对外开放的石窟仅仅只有10来个,能看到的壁画少得可怜,可以用巴掌大小来形容,破坏非常严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为了保护起见,还是让导游带着我们打开一个石窟,参观几分钟后出来,再把门锁上,接着去参观下一个石窟。不知现在是不是开放得多一点。
最为可笑的是,壁画都被保护成这个样子了,还不许拍照,说是闪光灯会对壁画保护造成影响。以前使用镁质闪光灯,由于镁的燃烧以及强光,对壁画保护有影响或许可能,现在都使用电子闪光灯对壁画有影响纯属是无稽之谈。在山下的小卖部里,就出售着各种版本的克孜尔壁画画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石窟只要给点钱,就随便拍,要不日本人怎么会出版了那么多中国石窟的画册呢。前不久有报道说,敦煌石窟特意邀请了百来名记者带着闪光灯在石窟内拍照,据说影响并不大。当然,现在你要有钱,也应该是能拍的。闪光灯会对壁画保护造成影响,不知是什么砖家做出这样的结论。
由于窟内不让拍照,所以仅仅拍了几张石窟外景,就没有石窟内部的照片。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从网上下载了几张。还有就是前几年北京举办园博会时,在新疆展区拍了几张仿造的克孜尔石窟及壁画,还有就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拍的几张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
这一趟克孜尔之行,非常辛苦。我们在这里参观的时间仅仅约40分钟,然后就继续赶路,由于司机道路不熟,来回绕道。天色渐黑,披星载月,到深夜近2点才到达阿克苏。一天行程约700公里,将近18个小时。
中国石窟9-巩县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京都洛阳东北约55公里处,邙山东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黄河,面向伊洛。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石窟寺初名希玄寺,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石窟雕刻始于宣武帝(元恪)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间,都进行过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为主,续刻以北齐和唐代较多。石窟寺有石窟五处,千佛龛一个,小佛龛二百五十五座,摩崖大佛三尊,大小石窟共七千七百四十三个,碑刻题记二百余品。
中国石窟10-柏孜克里千佛洞
位于吐鲁番东南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沟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共有83个洞窟,其中40余座残存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画。最早的洞窟是6世纪开凿鼎盛时期有9世纪中叶回鹘高昌王国时期。佛像和壁画都步同程度遭到破坏,部分是宗教原因,部分是被20世纪的探险家们掠去。
中国石窟数以百计,当推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等五处著名,我有幸有机会都相继去过,目睹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的风采。
敦煌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大同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作品。
洛阳龙门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宋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如果说敦煌是一座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重庆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持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点,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五处的石窟,它们的艺术成就,各领风骚;它们的杰出地位,各有千秋。我每到一处,都为一处的建筑规模所震撼,都为一处的精艺术所陶醉;都为一处的深奥精神所感动。在我的眼里,石窟不单是石窟,石窟里居住着一群活着的有灵魂的石头,给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历朝历代,不论是达官贵人,或是富商或是普通百姓,不论姓张姓李,或是其他什么人,不论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都那样钟情石窟里的石头,以虔诚的心,对石头膜拜,以坚忍的意志,对石头感化。一次次膜拜,是一次次灵魂的净化;一尊尊石像,成为一个个理想的化身。
千百年了,腐化的是肉体,存在的是石头,升华的是灵魂,这就是我对中国石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