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是人民卫士出版社2014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这是一次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的中医古籍整理,是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文献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本丛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神农本草经辑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语译》《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语译》等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0多年过去了,这套书在图书市场已成为稀缺品种,部分著作甚至已成为中医读者的收藏珍品。有不少读者来信要求出版社重刊这套书籍。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我社决定精选部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家名著,编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出版,以飨读者。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1 素问悬解 附校余偶识 素灵微蕴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2 灵枢悬解 难经悬解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3 伤寒悬解 伤寒说意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4 金匮悬解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5 四圣心源 四圣悬枢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元御医集 6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1 杂病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辑;倪和宪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2 类方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辑;彭怀仁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3 类方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辑;宋立人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4 疡医证治准绳 王肯堂著;施仲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5 幼科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辑,陈立行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证治准绳 6 女科证治准绳 臧载阳,王肯堂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针灸甲乙经校注 下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针灸甲乙经校注 上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伤寒论语译 刘渡舟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郭霭春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郭霭春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语译 何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难经校注 凌耀星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难经语译 凌耀星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中藏经校注 李聪甫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中藏经语译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千金翼方校释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诸病源候论校注 丁光迪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神农本草经辑注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脉经校注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脉经语译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寿世保元 龚廷贤,鲁兆麟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丹溪医集 (元)朱震亨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医碥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诸病源候论校注(繁体版)》除保持《诸病源候论》原有的学术成果外,特点之一是选用国内最早*版本元刊本《重刊诸病源候总论》底本进行整理,成为目前流行模板。另一特点是从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每一门(病)均有该篇“提要”,概括全篇中心内容,使读者执简驭繁。“校注”包括校勘和注释,校正原文中误、脱、衍、倒、错简、疑义等,言必有据;注释原文中艰深难解字词,包括明字音、解词义。
目 录
第一卷至第十卷
风病
风病
虚劳病
虚劳病
腰背病
消渴病
解散病
伤寒病
伤寒病
时气病
热病
温病
疫疠病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目录
卷一
序绿
序
绿
卷二
上檠(上品)
一 菖蒲
二 菊花
三 人参
四 天门冬
五 甘草
六 乾地黄
七 术
八 菟繇子
九 牛膝
十 茺蔚子
十一 女萎
十二 防葵
十三 柴胡
十四 参明冬
十五 猸活
十六 卓前子
十七 木香
十八 薯蓣
十九 薏苡仁
二十 泽滴
二十一 逮志
二十二 能赡
二十三 细辛
二十四 石斛
二十五 巴戟天
二十六 白英
二十七 白蒿
二十八 赤箭
……
卷三
卷四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最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郭霭春(1912~2001),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郭霭春早年师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钰(式之)先生,史学大师卢弼(慎之),于训诂、音韵、校勘、版本、目录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自24岁起,陆续著有《颜习斋学谱》、《补周书艺文志》、《续资治通鉴目录》等文史著作,名震史学界。后拜宝坻儒医赵镕轩学医,长期潜心于医史文献研究,成为当代治儒通医之大家。 因其博通医、文,1963年,受卫生部之邀,主持“内经整理”之重大课题。耗费20余年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研究,1981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即为其研究的主要成果。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此书出版后,一直被视为现代人研习《素问》最权威的通用标准版本。 1999年作者对此书进行过修订,此次再版,即为此修订版。此次重版在编排上稍做调整,原文、校、注、语译,皆在同一页内,以利阅读。
目录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欲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鍼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遣)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遣)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录
黄帝内经素问遣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後记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难经校注》為國家古籍整理規劃重點項目,作者在中醫界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內容集中反映了當代中醫文獻理論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中醫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分為:原文、校勘、注釋、按語。收選文獻豐富翔實,校勘精審,注釋明晰,按語精當,彰顯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為保持原書原貌,本次重刊,仍為繁體字版,進行必要的勘誤,改正上版的疏漏。
内容简介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以闡明《内經》等古醫經的要旨為主,用問答的體裁,設為八十一難。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特别是對脉學的論述,尤為精要,有創造性的立說。對三焦和命門的學說,提出了新的論點,並比較係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脉的循行、功能與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針刺治療上的作用。《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對深入研究中醫理論,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價值。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是對《難經》整理研究的成果。書中設提要、原文、校注、按語等項,對《難經》的每一難勾玄旨要、校勘訛誤、訓釋詞義,並聯系臨床實際,論述醫理,探隱發微,解析疑難。《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難經校注》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級科研課題,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醫界對《難經》研究的新水平。
目录
一難
二難
三難
四難
五難
六難
七難
八難
九難
十難
十一難
十二難
十三難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伤寒论校注》是以明趙開美摹宋刻本為底本校注出版。不僅反映了作者較高的中醫文獻水平,也體現了他們畢生所學和臨床經驗之精華。在保持宋本《傷寒論》原貌基礎上,又體現了近代《傷寒論》研究成果。《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引用文獻,豐富翔實,訓詁解難,校勘嚴謹,探微索奧,注釋精當,所述按語,彰顯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本。
内容简介
《傷寒論》系漢張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習醫者必讀之書。但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古朴,為便於讀者習研,特編《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名曰《傷寒論校注》。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以明趟開美摹宋刻本為底本校注而成。全書共十卷。卷一為辨脉法、平脉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痓濕暍病脉證、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脉證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脉證并治。每卷各專論均有“提要”,鈎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條設“校注”對原文逐條進行校注,正字形,辨訛誤,明字音,釋辭句,訓詁解難。設“按語”,對原文探微索奥,闡發新義。正文前附“校注說明”介紹《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版本和校勘方法;書末附有“校注後記”,文獻豐富,考證翔實,盡其理致,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傷寒論校注》既保持了宋本《傷寒論》原貌,又體現了近代學者研究《傷寒論》的新成就,是目前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最佳版本。
《脉经》为晋代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
全书十卷。前九卷分为97篇,第十卷不分篇,为手检图21部。本书论脉,其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举凡脉形脉法部位,三关病候治宜,三部九候脉证,脏腑脉候主病,百病生死脉诀,四时损至脉证,平病怪脉辨疑,脉辨妊娠男女,扁鹊华佗妙诊,《内》、《难》、《伤寒》精论等。
本书首列脉形状指下秘诀一篇,若网在纲,将各种脉象归纳为24种,确立了脉象的基本标准,从而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本书论脉,指出了男女妇孺之异,突出脉之阴阳虚实,凭脉参证以诊治疾病,故本书既不失为脉学经典,又启后世脉学以发展。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脉经语译》是王氏《脉经》第一部语译本,名曰《脉经语译》。语译的依据是沈炎南主编的穴脉经校注够,语译以直译为主,保持了原文主旨。直译中难以表述的字词,均予以注释。书中各篇篇首均设提要,简述其内容大略总之,《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脉经语译》是一部较好的经典脉学普及本。
《千金翼方》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乃《备急 千金要方》之续编。其撰述内容有本草、妇人、伤寒 、小儿、养性、避谷、退居、补益、中风、杂病、万 病、飞炼、疮痈、色脉、针灸、禁经等共30卷。除其 扩展《备急千金要方》有关内容外,于本草、妇科、 美容、伤寒、养生、中风、针灸等方面尤为详悉。该 书内容广博,收载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珍贵资料, 涉及现代医学的药物学、传染病学、食疗养生学、老 年医学、性医学、心身医学及社会医学等诸多领域, 充分体现了我国隋唐以前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 就,对后世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李景荣等同志经过 系统研究,对《千金翼方校释(精)/中医古籍整理丛 书重刊》进行了全面校勘和注释,力求既可最大限度 地反映《千金翼方》原貌,又能萃集古今有关《千金 翼方》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医疗、科研提供一部版 本可靠、资料翔实、可供研究、切于实用的新通行本 。
此书与《孙真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并为“《千金方》古本整理研究”的系列书籍。可 供中医药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使用。
目录
卷之一 药录纂要
采药时节第一
药名第二
药出州土第三
用药处方第四
治风药品
湿痹腰脊药品
挛急痑曳药品
身瘙痒药品
惊痫药品
鬼魅药品
蛊毒药品
痰实药品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中藏经语译:
【语译】肺中风,可见口干燥而又气喘,身体感到晕转而沉重,出汗而仍感头脑昏闷。这种病的脉,若诊察它时虚弱得如同按在葱叶上,而重按又像没有根的,主死。
肺伤热邪可见唾血。病人脉来细、紧、浮、数、芤、滑,都主失血的病。这些是由躁扰、盛怒、劳伤中受邪,导致肺气壅结而产生的病。
肺胀,可见喘咳并因此而好像双目要脱出,这时脉来浮大,就是肺胀的脉。又有,肺痿可见口吐涎沫而又咽喉干燥。若想饮水的,病将痊愈;不想饮水的,病就未能转愈。又有,咳嗽时伴有遗尿的,这是上虚不能制下。患肺病的人脉来沉而又浊乱,主病在体内;脉来浮而又清轻,主病在体表。
肺气衰败,可见鼻孔张开而又干枯色黑,气满而又双目直视。又有,肺绝,主十二日内死,肺绝的症状是足肿胀,泄痢但自己又感觉不出,面色发白而目中发青,这就是所谓乱经。这时,即使是天赋的寿命,也不可救治了。
又有,迎风饮酒,风邪中伤在肺,可见咳嗽,气喘,胸闷。咳嗽伴咯血的,不可治;咳嗽不伴有咯血的,可治;面黄目白的,可治。患肺病,面颊发赤的,主死。
又有,言语时气喘声急、短气、好睡,这是因为火(心)克金(肺)而又土(脾)不生金,就像高真和幽鬼交相残害,这就十死十,百死百,是气机大乱的征兆。
又有,阳气升而不降,热灼在肺,肺因而聚结热邪,胀满喘急,狂言妄语,闭目合眼,言辞不是那人平常所能说出的,而且口鼻张开,大小便时都感头部作胀,饮水没有限量,这是因为热邪伤在肺,衰败的肺气移变到血中,不可治疗了,约在半年内死亡。
又有,患肺疟使人心中寒冷,寒冷太甚就发热,这样寒热往来,发作休止没有定时,多有惊恐,咳嗽气喘,双目探视着好像见到了什么,这就是肺疟的证候了。病人脉来浮而又紧,或滑而又数,或迟涩而又小,都是肺疟的脉象。
又有,病人平素声音清越而又宏亮的,突然不响亮,而且发声用力,言语很难说出,视定物体,目不转睛,这即使没有形成病候,那人也生存不久。
又有,患肺病,气实可见气逆喘急,咳嗽,身体发热,脉大;气盛可见乏力,喘促,右侧胁部作胀,言语时气短,这就是肺气虚实的一般证候了。
又有,忽寒忽热,鼻塞,腮部发赤,颜面发白,都是患肺病的征兆。
……
前言/序言
《中藏经》,托名为汉·华佗所撰。初步考证,是华佗的弟子或其后人辑录而成,大约成书于六朝时期。其中部分地保存了上古医经内容和华佗的学术思想。但由于托名之嫌,又由于后世增附的邓处中序荒诞不经,致使这颗医籍明珠蒙尘干载。然而,医籍能否传世,自当首重学术价值,如果学伪术伪,则虽非伪托之书也不能传于世,如果学真术真,则虽为伪托之书也终不可不传于世。《中藏经》之所以终究能流传至今,正因为这是一部具有系统、简明、精辟、实用、完整五大特点的医著。
全书分三卷。上卷、中卷共四十九论,下卷附有疗诸病药方实计六十八道。如果按内容区划,则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二十论,为总论。
第二部分,第二十一论至第三十二论,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诊法的专论。
第三部分,第三十三论至第四十九论,为各种疾病诊治方法的分论。
第四部分,附方。
全书所论以脏腑脉证为中心,以《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经之中的理论为圭臬,提纲挈领,发挥奥义,形成了我国最早以脉证为中心的脏腑辨证学说,首创了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奠定了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同时,内容丰富,剖析详明,探赜索隐,自成系统。在阐释病机,详明脉理,诊察顺逆,决断生死,解释三焦等多方面,均有独特而精辟的论述;所附药方虽经后人增附,但仍不乏简验便廉之剂;所弘扬的“贵阳贱阴”思想对后世崇阳、养阳、温阳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全书共二十五篇,介绍了四十余种疾病,计二百六十多首方剂。第一篇是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十八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十九篇是疝气和蜕虫等病的论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三篇。每篇前有“提要”,概括全篇微旨大略;提要后录有原文,并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明字音、辨讹误、释辞句,删衍补阙,消疑解难,是《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重点内容;又依原文具体情况,或设“按语”,对原文探啧索隐,揭示新义;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所论仲景学术思想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特点,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有些是他“百投百效”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寿世保元”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仁寿之域”。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读。书后新增方剂索引、病症索引,便于查阅。
作者简介
龚廷贤,字子才(1522—1619)。号云林,明代江西金溪县人。廷贤幼习举子业,屡试不中,乃转而随父学医,继承祖业,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自勉。曾隐居于金溪之云林山中,边读书,边临证。后离金溪经河南许昌、扶沟至北京,边游历,边访贤求师,边行医,终成为万历年间的一代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一生行医60余年,享年90余岁。其他著作还有《寿世保元》、《种杏仙方》等。
目录
甲集一卷
医说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凡十一条
肝脏脉病虚实
心脏脉病虚实
脾脏脉病虚实
肺脏脉病虚实
肾脏脉病虚实
胆经虚实病候
小肠虚实病候
胃经虚实病候
大肠虚实病候
膀胱经虚实病候
三焦虚实病候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疗上注意“滋阴降火”,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滋阴降火”学术见解,系针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泥成方治疗各种疾病,用药偏于温燥弊端之作。
《本草衍义补遗》,凡一卷。为朱氏撰,方广增订。主要是对寇宗爽《本草衍义》的补遗和阐发。原收药物一百五十三种,经方广增订后又增入药物四十三种。是书对学习和研究药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丹溪门人及私淑者编纂五种。
《金匮钩玄》,又名《平治会萃》。署元朱丹溪撰,明戴元礼补校。全书共三卷。集丹溪多年临证经验于一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一百三十八种,杂证近百条。书中“戴云”者,即戴元礼所附,并附专题论文六篇。
《丹溪心法》,系朱氏弟子根据丹溪学术经验纂辑而成,共五卷,分列内、外、妇、儿诸科病。每卷首冠丹溪原论,次为戴元礼辨证,次列方剂、附录。附有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戴良《丹溪翁传》,是研究丹溪生平的重要史料。
《丹溪手镜》,原题朱丹溪撰,明吴尚默订。全书凡三卷,共一百六十篇。主要依据《伤寒》、《金匮》明辨类证,对内、外、妇、儿、五官、杂证辨析,以示辨证论治之典范。
《脉因证治》,原题朱丹溪撰。全书分上下二卷。计内、外、妇等疾病七十篇,系后人采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书的精要而成,故能反映丹溪学术精华。
《丹溪治法心要》,题朱丹溪述,实系门人整理,明高叔原校正重刻。
全书共八卷,分述内、外、妇、儿各种病证一百五十四种,论述病因、证治,文字简洁,内容全面。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共收朱氏医书八种,集中体现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和“相火论”之说,以及气、血、痰、郁论治心法。其滋阴说在我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书末附有编校后记,对丹溪医著、学术观点进行缜密分析,客观的评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本书是研究朱丹溪学术思想,研究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特点的必读之书,也是研究祖国医学的难得的参考书。
目录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本草衍义补遗
金匮钩玄
丹溪心法
丹溪手镜
脉因证治
丹溪治法心要
编校后记
附朱丹溪年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证治准绳 为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全书内容广博,理法方药赅备,条理井然,不仅有“医家圭臬”之称,还可使“不知医不能脉者,因证检书而得治法”。因此,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目录
卷之一
治法通论
四物汤
芎归汤
异香四神散
蒲黄
黑神散
莪术散
玉仙散
济阴丹
南岳魏夫人济阴丹
皱血丸
加味五积散
中国医学 0
价格: ¥6.66
中国医学 11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6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1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21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7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3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3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2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3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4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25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2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5
价格: ¥0.00
中国医学 14
价格: ¥0.00